目录
舞入京剧:1910-1920年代的跨文化创新叶凯蒂;刘晓真;1-6
“纪念荀慧生诞辰120周年暨荀风毓骨:京剧荀派表演艺术的传承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孙觉非;2
投稿须知6
1935年梅兰芳剧团公演前苏联艺术界对中国戏曲表演特征的介绍和分析周丽娟;7-10
三庆班在沪鸿爪考述朱恒夫;11-17
《匏庐公日记》与清康熙朝内廷及民间演剧刘水云;18-22
方问溪与“三拜楼藏曲”黄义枢;23-29
论明初南戏的演剧形态李雪;30-36
《夜奔》演出变迁考论刘恒;37-43
关于徐渭《女状元辞凰得凤》题材来源的误解与辨析吕靖波;44-48
观剧诗与晚清京沪梨园文化的变革李碧;彭志;49-54
缘起与正名:作为演剧形态的“堂会”考辨曹南山;55-60
哈哈腔:从“东柳”向“西梆”的过渡与衍变王春鹏;王文清;61-69
促进·突破·认同——中国近代梨园赈灾义演的戏曲学意义段金龙;70-76
对“海派京剧”批评史的批评陈恬;77-84
对粤剧“全女班”重要史实的质疑和梳理胡叠;85-91
“十七年”时期浙江剧场的空间组织研究李琳;92-97
梁郁南粤剧作品的音乐与语言特色罗丽;98-102
古典意趣·现代困惑——颜全毅剧作阐释孙红侠;103-107+112
探寻新时代中国派舞台美术艺术语系的建构潘健华;108-112
从经典作品入手谈舞美设计的基础教学——以《牡丹亭》舞台设计教学为例徐上;113-119
日本人京剧研究的继承:20世纪三四十年代报人石原岩彻的京剧观李莉薇;120-125+136
从白芝到宇文所安:美国中国文学概论中的元杂剧研究李玉辉;黄意明;126-131
“纪念荀慧生诞辰120周年暨荀风毓骨:京剧荀派表演艺术的传承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李小红;132-136
新媒体艺术系教学实践成果展——有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海报(上)137
清康熙初金陵翼圣堂刊《笠翁十种曲·风筝误》插图廖奔;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