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元末戏剧观念的自觉与杂剧题旨的多元取向张大新;1-9+29
“中国戏曲学院建校暨新中国戏曲教育70年成就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编辑部;2
投稿须知6
论阮大铖传奇经纬交织式结构刘叙武;10-15+29
禁戏《双钉记》本事源流及其文化意蕴邵殳墨;16-22
新见隋唐故事连台本戏之文本考证郝成文;冯花花;23-29
清代戏曲“补恨”论夏心言;30-34+57
重庆府方志现存演剧史料辑考(清代-民国)郭晓菲;35-39+57
皇恩浩荡与京剧崛起:晚清宫廷演剧恩赏差异化现象研究曹南山;40-50+57
演剧江湖与剧种传统——以邕剧“江湖十大本”为主要考察对象石艺;51-57
南调北腔——上党梆子中的昆腔摭谈贾静;58-61
浙江台州民间演剧活动管窥——基于民间文献的考察陈林圣;田野;62-64+80
从哈哈腔声腔生成看小剧种的本体建构与嫡存机制王春鹏;孙德成;65-71
论民国时期昆曲社的时代特征及其启示邹青;72-80
京剧薪传与喜(富)连成科班的谱系化传承张锋;81-85
京剧程派艺术的因循与创新——以二代传人为中心王希宝;王琢珏;86-92
抗日战争时期梅兰芳侧影——以《华文大阪每日》为中心姜凌;93-97+110
新中国戏曲艺人的身份转换与认同变迁陈庚;邱晶钰;98-104
《梁秋燕》与1950年代初农村的“翻心”问题陈梦梵;105-110
杜鹃啼血,至死方休——杨宝森《文昭关》“一轮明月照窗前”的版本与唱腔艺术谷曙光;111-119+136
清宫元旦承应戏《喜朝五位》曲牌音乐分析任宏;120-127+136
梅兰芳及其传承人演唱中的声音形态分析王韡;宋震;128-136
戏曲服饰“饰缘”考论陆笑笑;潘健华;137-140
我院两著作荣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本刊编辑部;141
明万历顾曲斋刊《古杂剧·汉宫秋》插图廖奔;142